【盛興說兩岸】兩岸AI人才培養與應用工具的差距

評論 4.2k Views
【盛興說兩岸】兩岸AI人才培養與應用工具的差距。(圖/網路翻攝)

2025年4月,大陸官方發布《人工智能人才發展規劃》,提出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與此同時,經濟部宣布投入5000萬新臺幣啟動AI人才培訓計劃,目標四年培養20萬AI人才。這兩組數據反映了兩岸在AI發展戰略上的不同路徑:大陸側重構建全鏈條培養體系,臺灣則注重短期技能培訓,這些差異在人才儲備、技術應用和產業生態等層面呈現出不同特點。

大陸已構建起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AI人才培養體系。據《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顯示,大陸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專門人才數量年均增長35%。在高校層面,復旦大學推出54個雙學士學位項目,其中41個為X+AI交叉學科;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設立人工智能核心與人工智能+兩大方向,課程涵蓋高效算法、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基礎教育階段,北京、上海等地已開設青少年AI學院,31所高校參與師資支持,學生可直接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

企業參與度方面大陸華為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國智班,學生直接參與大模型研發;百度與浙江大學合作開發智海AI教育一體機,已服務2000餘名師生。臺灣企業則以硬件合作為主,如鴻海與雲林縣合作推動AI智慧城市,人才培養側重操作技能層面,2024年調查顯示9.8%臺灣企業實現AI規模應用。

技術研發投入部份的分析,大陸生態化布局與臺灣單點突破的發展差異,大陸2024年人工智能上市企業營收增速達14.3%,獲投資金增速從-31.7%躍升至130%。DeepSeek等企業推出的開源模型性能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權威基準測試中表現良好。算力基礎設施方面,全國已建成23個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覆蓋從一線城市到中西部地區。

臺灣在AI芯片等硬件領域保持優勢,台積電為英偉達代工90%的AI芯片,軟件與應用環節則有不同發展側重。2025年臺灣生成式AI市場規模為5844萬美元,大陸市場規模則相對較大。企業研發投入方面,台積電動輒千億新臺幣的資本支出中,AI相關占比約5%;大陸企業如阿里巴巴計劃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AI基礎設施,百度文心大模型日均調用量達16.5億次。

應用場景的滲透呈現不同階段特點。大陸87%的受訪者經常使用AI工具,其中中層管理者使用率達92%;8%的臺灣企業明確應用AI,92%仍處於探索階段。在金融領域,大陸87%的銀行已採用AI風控系統,臺灣這一比例為33%;醫療領域,大陸已有950款AI醫療設備獲FDA批准,臺灣新光醫院的AI氣胸診斷系統將識別率提升至91.3%,類似應用案例正在逐步增加。

產業生態構建方面:大陸正通過人工智能+行動,推動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在制造業,商湯科技的工業質檢系統使汽車零部件缺陷率從0.3%降至0.01%;農業領域,阿里雲與朗新科技合作開發電力行業專屬大模型,調度效率提升30%。這種全行業滲透形成了數據閉環,百度慧播星數字人已實現700多個場景部署,美圖公司AI影像業務收入占比達62.4%,毛利率68.7%。

總體來說臺灣產業AI化呈現硬件強、軟件弱的特點。儘管台積電、鴻海等企業在AI服務器供應鏈中占據重要地位,2025年調查顯示,70%臺灣企業因數據治理不足、人才短缺面臨AI落地挑戰。資通訊產業AI指數達41.7分,制造業為33.1分,服務業接近30分。在優勢的半導體領域,臺灣企業AI應用多集中在設備維護等基礎環節,先進制程研發採用國際軟件工具。這種發展特色的背後是生態協同模式的差異。大陸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機制,形成從算法研發到場景落地的完整鏈條。例如,楓清科技與麒麟軟件合作推出的坤智國產化AI一體機,實現開箱即用的行業解決方案。臺灣則因市場規模限制,全鏈條創新面臨挑戰,2025年AI大賞評選出的11個優秀案例中,8個處於概念驗證階段。

兩岸AI發展各有優勢:大陸擁有龐大市場、完整產業鏈和政策支持,臺灣則在半導體制造、精密機械等領域具備技術積累。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台達電子研究院院長建議,兩岸可從邊緣AI等領域加強合作,大陸有很好的算力和應用市場,臺灣在硬件方面有優勢,技術要透過交流才能讓應用得以變現。

在具體合作模式上,可借鑒兩岸中醫AI輔助診斷系統的成功經驗,開發符合兩岸需求的AI模型。在人才培養方面,大陸的全學段教育體系與臺灣的產學合作經驗可相互借鑒,共同培養既懂技術又熟悉產業的複合型人才。兩岸還可在智慧農業、智能制造等領域共建聯合實驗室,共享研發成果。面向未來,兩岸AI產業合作空間廣闊。可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每年舉辦兩岸AI創新大賽,設立聯合研發基金支持青年團隊創業;在標準制定方面,共同參與國際AI倫理與技術標準研討,發出華語地區聲音。隨著全球AI競爭日趨激烈,兩岸加強合作不僅符合產業利益,更是應對國際挑戰的共同選擇。

文/洪盛興

臺灣青年聯合會 融媒體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