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興說兩岸】從臺灣社交平臺應用看互聯網自主性的嚴重不足

評論 7.1k Views
【盛興說兩岸】從臺灣社交平臺應用看互聯網自主性的嚴重不足。(圖/網路翻攝)

2025年第二季度臺灣地區社交平臺市場數據顯示,境外平臺已形成壟斷格局。其中,Facebook以38%的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LINE以27%緊隨其後,Instagram和Twitter分別占據15%和12%;相比之下,臺灣本土社交平臺的總市場份額不足8%。這一數據來自臺灣地區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2025年臺灣網絡使用調查報告》。

市場占有率的懸殊差距直接反映在用戶數據的跨境流動規模上。據數字發展部2024年發布的《數據跨境流動白皮書》顯示,臺灣地區每天約有1200萬條用戶數據通過境外社交平臺服務器流向海外,其中包括大量個人隱私信息和行為數據。由於這些數據主要存儲在美國、日本等地的服務器中,臺灣地區實際上喪失了數據管轄權。

臺灣本土社交平臺的發展一直舉步維艱。最具代表性的臺灣社交APP自2023年上線以來,用戶數始終未能突破百萬,遠低於預期目標。該平臺開發團隊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核心技術的缺乏是主要障礙。資金不足同樣制約著本土平臺的發展。2024年臺灣地區社交科技領域的創業投資總額僅為1.2億美元,而同期LINE在臺灣的年度營銷投入就高達8000萬美元。

臺灣社交平臺對境外技術的高度依賴已對信息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024年3月,LINE臺灣服務器因技術故障中斷服務達12小時,導致臺灣地區超過1000萬用戶無法正常通訊,部分企業的業務運營也受到嚴重影響。事後調查顯示,故障原因是日本總部的系統更新出現問題,但臺灣用戶和企業卻無法獲得及時有效的技術支持。

在產業發展層面,過度依賴境外社交平臺導致臺灣數字經濟的利潤大量外流。據經濟部統計,2024年臺灣地區社交平臺相關廣告市場規模約680億新臺幣,其中85%的利潤被境外平臺獲取。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到2028年臺灣數字經濟將損失超過3000億新臺幣的潛在收益。

面對互聯網自主性不足的嚴峻形勢,政府自2023年起陸續出臺多項政策試圖改善局面,包括設立數位臺灣發展基金、推動政府機關優先使用本土平臺等措施。然而實際效果並不理想,2024年臺灣本土社交平臺的市場份額僅比2023年增長1.2個百分點。臺灣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指出:政策缺乏系統性和長遠規劃,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真正提升互聯網自主性,需要從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產業生態等多個層面進行全方位改革,這需要長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互聯網自主性的不足不僅關乎數字經濟發展,更涉及信息安全和文化認同。在全球數字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臺灣地區亟需制定切實可行的長期戰略,擺脫對境外社交平臺的過度依賴,構建自主可控的數字生態系統。這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產業界、學術界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文/洪盛興

臺灣青年聯合會 融媒體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