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長庚兒童內科主治醫師林書瑜(長庚醫訊授權轉載)
一位原本健康的1歲女孩因為高燒及嘔吐數小時,被送至醫院急診後安排住院治療。病童在住院前幾天已有一些感冒症狀,入院後抽血發現白血球低下及發炎指數上升,6小時後病人出現躁動不安,軀幹及四肢出現紫斑,接著意識喪失、發紺及休克,病童立即轉送加護病房緊急處理。後續抽血顯示凝血功能異常及嚴重酸血症。醫師判斷可能是敗血性休克造成病情急速惡化,在抗生素及多種升壓藥物治療下,病情依然急轉直下,遺憾地病童於4小時後死亡。兩天後病童的血液細菌培養分離出腦膜炎雙球菌。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這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細菌性腦膜炎,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此菌為所有細菌性腦膜炎中較易造成流行的病原菌之一。常見腦膜炎症狀有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畏光及神經學症狀。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病程進展快速,可能在24∼48小時內由無症狀進展至死亡。即使給予合適抗生素治療,致死率仍有10∼15%。但約有5∼20%的個案,未發生腦膜炎症狀,直接進展至腦膜炎雙球菌敗血症,出現紫斑、休克、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急性腎上腺出血併機能不全及多重器官衰竭等,致死率可高達40%,病程類似上述病童。1歲以下的嬰兒如果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因腦膜炎臨床症狀不典型,更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躁動不安、不易餵食、張力低下、囟門可能突出等症狀,不一定會出現腦膜炎典型的頸部僵直,臨床上需特別注意。
腦膜炎雙球菌為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根據莢膜多醣的化學組成以及抗原性目前至少可分為13個血清群,其中6種(A, B, C, W, X, Y)易造成流行。各國流行之血清型不同:非洲及亞洲地區以A、C血清群占大多數,美國、歐洲及澳洲等國則以B或C型為主。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統計,2015年至2023年間全台每年病例數介於1∼12例,以感染腦膜炎雙球菌B型最常見。根據2005年至2020年間統計,B型佔比為81.3%。4歲以下嬰幼兒佔比超過3成(31%)、其次為40∼64歲佔19%、65歲以上佔21%。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好發於冬春兩季,此菌感染多先侷限於鼻咽,可以無症狀或僅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但也可以引起細菌性肺炎、敗血症、腦膜炎。其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或喉嚨及鼻腔的飛沫感染。據統計,健康無症狀鼻咽部帶菌比例可能高達10%,無症狀帶原持續時間可以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嬰幼兒、老年人、密集團體生活(如軍隊、學校)之青壯年及免疫低下者(如脾臟切除後)為感染高風險族群,較容易致病,感染後其潛伏期約2∼10天。
侵襲性腦膜炎雙球菌的感染主要以抗生素治療為主,但此菌引起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即使給予合適抗生素,致死率仍高。倖存者中有20%產生相關後遺症,例如癲癇、聽力喪失、智力損傷、腦性麻痺、截肢等。後遺症不僅造成病人本身,更擴及家庭、照顧者與整個公共衛生體系皆需付出高昂代價,所以如果能夠及早給予疫苗注射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是最好的治療策略。發病個案之密切接觸者也須進行預防性投藥並觀察是否出現疑似症狀。
已上市之疫苗種類及新型 B 型疫苗之簡介
目前台灣上市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分為兩種,包含可預防A, C, Y, W-135等4種血清群之四價結合型疫苗(商品名Menveo,腦寧安)。此疫苗對其他血清型並沒有保護效果,目前主要作為前往高風險地區(如: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前之預防接種,有需要之國人可至有旅遊醫學門診的醫院接種。
近年來,針對血清型B型之新型疫苗(4CMenB,商品名Bexsero,必思諾)已成功研發並於2021年在台灣核准上市。此疫苗係運用反轉疫苗學技術,包含了B型腦膜炎雙球菌之4種抗原,可使體內產生有效對抗腦膜炎雙球菌的抗體,並可誘發殺菌反應。考量國內流行之腦膜炎雙球菌血清型以B型為主,此疫苗較適合作為國人之常規預防接種。該疫苗之適用對象包括:兩個月以上之嬰幼兒、青少年及成人,且可與其它疫苗同時施打。建議民眾可前往醫院自費施打,尤其是前述之高風險族群。
侵襲性腦脊髓膜炎病程進展快速,一旦得病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民眾平時應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潮擁擠不通風的場所、高風險族群接種疫苗的預防更勝於治療。倘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作者介紹─
現職:台北長庚兒童內科主治醫師
專長:
新生兒科學
早產兒照護
兒童疫苗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