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痣改運停看聽 黑痣還是皮膚癌1招分辨

健康 871 Views
圖:點痣前應先分清楚皮膚上的是痣還是癌細胞/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接近年底,不少民眾想除痣改運,花蓮慈濟醫院皮膚部主任張中興教授建議先釐清是痣還是基底細胞癌,她指出,皮膚醫學中心團隊日前在SCI國際期刊《國際皮膚病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發表「基底細胞癌皮膚鏡早期診斷」,即使是2mm(0.2公分)腫瘤在皮膚鏡下都能清楚解析;不僅有助於診斷學,同時早期診斷,治療困難度低,不影響美觀。

基底細胞癌是人類發生率最高的腫瘤,像美國總統拜登、李登輝總統、電影金鋼狼男主角休傑克曼等知名人士,都曾因基底細胞癌必需接受手術治療。張中興教授指出,基底細胞癌在皮膚鏡下的表現,亞洲人與其他有色人種和歐美白種人有所不同,這篇基底細胞癌皮膚鏡早期診斷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台灣人(黃種人),這對過去多以白種人案例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野,是被國際皮膚科學會的官方期刊《國際皮膚病學雜誌》接受的主因;同時也挑戰了傳統教科書關於基底細胞癌的皮膚鏡多為0.6公分以上的腫瘤描述。

為了儘早診斷基底細胞癌,皮膚醫學中心團隊蒐集了135例基底細胞癌,其中48例小於等於6mm,87例大於6mm,比較兩組表現的差異,建立動態皮膚鏡與腫瘤生長的關聯性,發現有助於更早期診斷基底細胞癌的現象。

在教科書上,皮膚鏡下最能夠反應腫瘤長大的經典表現,是血管的樣子,其中樹枝分支狀的血管(arborizing vessels),多見於較大的腫瘤,但在迷你基底細胞癌很少出現。張中興主任說,研究團隊將腫瘤依照色素排列、血管擴張大小、皮膚完整性與結構等特性,加以分類與分析,發現色素、血管擴張、皮表缺損等三現象,在腫瘤很小的時候就出現了;而且這些現象不會因腫瘤變大而改變,有利於基底細胞癌的極早期診斷。特別是要打破傳統知識的迷思,不要忽視輕微的血管擴張。

張中興主任指出,這個新觀念不僅促進診斷學的進步,更有益於患者的治療選擇與降低風險,大大減少美觀上的缺陷與再發性或侵襲性的發生可能。

在臨床上,很多基底細胞癌病人就醫時,腫瘤已經長超過6mm,主要是因為病人覺得「那顆痣不會痛、沒感覺,而且年輕就有了。」張中興教授說,基底細胞癌因為不癢不痛,常被誤以為是痣,患者常將黑點當成「痣」,並不以為意,直到在看其他皮膚病時,被醫師發現,經以皮膚鏡檢查,才確定並不是良性的「痣」,而是惡性的基底細胞癌。

張中興主任分析基底細胞癌特性,雖然很少遠端轉移,但是容易往下侵犯,比較多的病人因為無痛,放著不處理,待癌細胞往下長,最後造成完全切除的困難。

這篇研究不僅有助於讓基底細胞癌早期診斷;最重要早期治療手術簡單,例如鼻翼上2mm的基底細胞癌腫瘤手術後可不影響美觀;或透過光動力治療等非手術也可治癒;一旦放任腫瘤大到6mm以上,手術切除難度將增加,也會影響到美觀;建議民眾發現眼睛周圍與鼻子上的黑點,應請皮膚專科醫師做鑑別

張中興主任也特別提醒,年關將近很多人想除痣改運,應先讓皮膚科醫師確認是痣還是基底細胞癌;就算要除痣,也不要貿然找坊間老師傅用化學藥劑燒灼,因為他們無法控制深淺,過淺易復發,過深易潰瘍留疤,難免遺憾;皮膚部的鉺雅鉻雷射,由皮膚科醫師操作,可以精準除痣,免除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