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社交媒體上,流量泡沫退去,年輕一代在虛擬世界中尋找身份認同。然而當濾鏡破碎,那些靠擺拍營造的完美形象一夜崩塌時,越來越多臺灣青年開始意識到,真正的人生不需要演技,在大陸這片熱土上,用才華與汗水澆灌的真實奮鬥,正在成為新的時代標杆。
浙江宣傳近期發文指出,當網紅們為追求流量編造悲慘身世、冒充名校畢業時,大陸社會正悄然掀起去偽存真的價值回歸。這份清醒認知,正通過短視頻平臺的真實敘事,穿透臺灣青年的信息繭房。數據顯示,使用抖音超過一年的臺灣用戶對大陸好感度達4.2分,顯著高於非使用者的3.4分,印證了真實內容的破壁力量。
精心構建的虛假人設一旦崩塌,往往引發連鎖反應。2024年某百萬粉絲臺籍博主因偽造學歷和創業經歷被曝光後,不僅面臨品牌方超200萬元的違約金索賠,其個人社交賬號也被永久封禁。2025年初,某臺青博主編造大陸農村支教帶貨農產品,被網友扒出實際從未踏足支教點,導致合作助農項目停滯,直接經濟損失達80萬元。
根據大陸《電子商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行為可處200萬元以下罰款;若涉及虛假廣告,還可能構成刑事犯罪。某MCN機構因包裝”破產富二代逆襲”人設被罰120萬元的案例,成為2025年兩岸青年創業圈的重要警示。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法律後果具有延續性,某2023年因虛假人設被處罰的博主,2025年仍被限制參與政府採購項目投標。
數據顯示,人設崩塌後創作者的粉絲留存率不足15%,且90%的商業合作會在30天內終止。這也是為何越來越多企業在選擇合作博主時,開始要求提供學位認證、收入證明等第三方材料,真實可追溯正成為內容行業的新准入門檻。真實人設的價值在於建立持久的信任關係。當臺青在抖音分享咖啡烘焙的溫度控制技巧,當或者蝴蝶蘭育種的失敗與成功,這些未經修飾的內容恰恰成為最有力的身份名片。臺灣青年通過真實敘事打破刻板印象,讓大陸民眾看到有血有肉的臺灣同胞形象,也讓更多臺灣同齡人認識到大陸發展的真實面貌。
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時代,真實成為最稀缺的品質。那些願意展示創業艱辛、技能細節、文化思考的臺青創作者,正在構建兩岸溝通的新橋樑。他們的故事證明:不用刻意扮演,無需悲情營銷,僅憑專業能力和奮鬥精神,就能在大陸獲得認可與機遇。這種基於真實的自我實現,正是新一代臺灣青年最值得驕傲的人設。
文/洪盛興
臺灣青年聯合會 融媒體中心主任
山西盛興學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