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高雄港”垃圾夾帶1.2噸安非他命”案揭開跨境物流犯罪冰山一角,犯罪集團利用貨船丟棄垃圾無需海關安檢漏洞,藏匿1.2噸安非他命和119公斤K他命,涉案金額達21億元新臺幣。2025年3月長榮海運船員利用隨身行李免檢漏洞走私大麻制品,顯示犯罪手法已滲透航運系統內部。
2023年臺灣跨境電商包裹量爆發式增長,臺北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查獲毒品總毛重992公斤,2024年跨境電商走私案值同比激增42%7。犯罪集團利用電商物流「高效性+隱蔽性」雙重特性,形成監管風險區。
一、 犯罪類型分析
(一) 毒品類:工業化走私特徵顯著
台灣毒品走私呈現大宗化、產業化特徵。2023年7月高雄港查獲海運集裝箱夾藏大麻1200公斤,市價近新台幣18億元;同年8月高雄港另案查獲1.2噸安非他命與119公斤K他命,案值23億元新台幣。2025年初長榮海運船員走私案中,大麻花、大麻香煙及含大麻成分電子煙等第二級毒品市值逾千萬新台幣。
(二) 管制物品:電商平台監管漏洞凸顯
線上交易匿名性為管制物品走私提供溫床。2024年臺中警方在Shopee、Ruten等平臺查獲微型大炮與迷你迫擊炮等非標准槍支,以桌面擺設名義標價2819-2077新臺幣售賣,由大陸發貨至臺灣,已導致七名買家受罰。稀土材料走私亦呈上升趨勢,2025年平潭海關查獲嘉興恒達電子公司偽報出口72845片管制磁鐵,其中鏑含量達12.16%,違反中重稀土出口管制規定。
二、 走私手法演變與創新
犯罪集團對傳統走私手法叠代呈現隱蔽性增強與監管規避技術精細化特征。海運領域從貨櫃調包發展為”轉口貿易偽裝”模式,2023年5月高雄海關查獲的走私煙案中,貨物從柬埔寨西哈努克港起運,以”轉口印尼”名義申報入境高雄港,通過第三國船舶過駁、夜間交易完成交接。同時挖掘物流環節監管漏洞,形成漏洞利用型走私體系,如高雄港安非他命案利用”丟垃圾不必經海關安檢流程漏洞,坦尚尼亞籍貨輪借臺灣光復節連假監管人力不足走私。
跨境電商發展催生基於數字平臺的走私網絡,創新手法體現在:一是賬號租賃與轉租的身份隔離,臺中仿冒品走私案中,犯罪集團通過社交平臺租賃Shopee賬號後轉租給大陸商家,形成匿名化鏈條;二是商品信息偽裝技術,將”迷你迫擊炮”標注為”桌面擺設”,通過修改標題規避平臺關鍵詞篩查;三是AI技術賦能定向推送,彰化縣許姓賣家利用TikTok的AI深度商業分析功能,向年輕化用戶群體精准推送仿冒品。
三、 監管措施與法律政策動態
技術應用層面,兩岸海關積極探索5G、AI在跨境電商監管中的實踐。馬尾海關依托”5G+AI”技術實現安全智能鎖自動識別,推動遠程智能施封系統全覆蓋,通關時效壓縮40%5。臺灣海關實施進口快件預注冊登記和實名認證流程,要求在EZWAY應用程序中完成操作,未完成的快件可能被滯留或退回。
法律政策方面,2025年臺灣修訂《進口食品及相關產品檢驗條例》,構建”預注冊+電子交付”雙軌機制,強制檢驗申請人承擔全部檢驗費用,對虛假申報行為處以貨值1-3倍罰款。《海關緝私條例》構建分級量刑體系,持械拒捕致重傷或死亡者最高可處死刑並科新臺幣500萬元罰金,公務員或軍人包庇走私者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針對”螞蟻搬家”式小額走私,2025年《海關緝私條例施行細則》修正案取消專利、商標、著作權侵權貨物新臺幣5000元免罰額度,徹底填補漏洞。
四、 結論
臺灣地區海外電商違禁品走私已形成產業化鏈條,犯罪手法呈現隱蔽化、多元化特征。治理需構建「技術-法律-平臺-公眾」四維體系,技術上依托數字底座升級監管,法律上完善刑罰梯度與物流監管條款,平臺強化主體責任,公眾層面加強防毒教育。兩岸應建立「違禁品特征比對系統,試點海運快件」一單兩報模式,聯合開發「跨境電商合規指數」,通過協同治理遏制犯罪態勢。
文/洪盛興
臺灣青年聯合會 融媒體中心主任
山西盛興學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