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烹碧世界文化遺產巡禮

評論 2.2k Views

楊正寬/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乍看到「甘烹碧」這名詞,很新鮮,以為是一位姓甘,大名叫烹碧的先生,但其實是一個經過翻譯成中文,似人名實則為地名,是一個讓大家一定會覺得既陌生又遙遠的地方,可他卻是赫赫有名坐落在泰北的世界文化遺產。為了慕名專程來一睹「甘先生」風采,我特地在昨(民國113年12月29日)天從清邁搭了390公里火車到彭世洛,然後今天清早6:30就又搭長途BUS往彭世洛西南驅車了111公里才到達甘烹碧。

行前查了一下維基百科說,甘烹碧,泰語為อุทยานประวัติศาสตร์กำแพงเพชร,英譯為 Utthayan Prawattisat Kamphaeng Phet,中文再神取其中「Kamphaeng Phet」,也就變成了「甘烹碧」不俗的雅名。他位於泰國甘烹碧府北方約5公里,歷史公園所在地自史前時代便有居民居住,在素可泰王國時期為王國南方重要城市,由素可泰王子統治。現今甘烹碧歷史公園內有許多素可泰王國與阿瑜陀耶王國時期的遺跡,如考卡隆(Khao Kalon)遺址找到一些新石器時代的石製器物、摩蘇威塔(Mor Suea Tob)遺址找到少數青銅製工具。據傳說,西元943年龐庫曼(Pom Kuman)王子與高棉人爭奪領土時曾來到甘烹碧,西元1004年,柴西利王(King Chai Siri)在濱河河畔甘烹碧附近設立定居點。

入口處豎立甘烹碧世界文化遺產說明及遺址配置圖(楊正寬)
入口處豎立甘烹碧世界文化遺產說明及遺址配置圖(楊正寬)

素可泰王國於西元1238年建立,被認為是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國。甘烹碧位於素可泰王國首都素可泰南方65公里,為王國南方重要城市,由素可泰王子統治。在素可泰王國時期興建了城牆與防禦工事,以抵禦南方國家的進攻,並且具備宗教中心與貿易中心的功能。西元1357年曇摩羅闍一世著手建立位於彭世洛府的瑪哈泰寺,同時濱河河畔的甘烹碧快速成為一個宗教中心。曇摩羅闍一世去世後,素可泰王國內部各地領主立場產生歧異,有些繼續忠於素可泰王國,有些則倒向阿瑜陀耶王國,此時甘烹碧為濱河流域的中心城市,持續效忠素可泰王國。
西元1400年前後,甘烹碧為南方的阿瑜陀耶王國(大城)所控制,波隆摩戴萊洛迦納國王時期,甘烹碧成為阿瑜陀耶王國北方重要的軍事前哨,以阻擋來自北方的敵人蘭納(清邁)。1461年蘭納君主蒂洛卡拉伊(Tilokaraj)圍攻彭世洛城未果,轉而攻打甘烹碧,占領7天後撤軍。1765-1767年暹緬戰爭中,甘烹碧成為雙方戰場之一。到了拉達那哥欣王國時期,甘烹碧仍然成為暹羅與緬甸雙方的戰場,此時甘烹碧舊城區遭到廢棄。

甘烹碧歷史公園呈細長的梯形,由西北向東南延伸,周圍長5.3公里(楊正寬)
甘烹碧歷史公園呈細長的梯形,由西北向東南延伸,周圍長5.3公里(楊正寬)

位於濱河東北方的甘烹碧歷史公園分為兩個區域,一個在公園入口處的古城區,另一個為古城區西北方約2公里的小山丘上,稱為阿蘭伊克(Aranyik)區域,整個古城大致上由西北向東南延伸,呈細長的梯形,周長約5.3公里,梯形兩腰各約2.2公里;底邊短側約0.3公里,長側約0.7公里。城牆沿線有9座城門,11座堡壘,但如今僅剩下部分的遺跡。

甘烹碧歷史公園內的建築與藝術已受到藝術史學家廣泛研究,公園內保留13和14世紀素可泰王國曾經繁榮的遺跡,此處的風格與高棉帝國與其他早期地區的風格明顯不同,這種獨特的建築與藝術風格更為「素可泰風格」。在這些遺址中發現的石刻,提供早期泰文字存在的證據,內容描述了素可泰王國的經濟、宗教、社會組織和治理。

甘烹碧的城市功能不僅是一個軍事前哨,也是政治、經濟與宗教中心。城內有一座大型宮殿與20多座寺廟,多為小乘佛教蘭卡旺(Lankawong)教派的宗教場所,目前宮殿已不存在,但甘烹碧歷史公園內仍有多座寺廟遺址被留存,包括;

一、玉佛寺

玉佛寺(Wat Phra Kaeo)為甘烹碧古城區的中心寺廟,長400公尺,寬50公尺,以此寺廟位於甘烹碧的中心位置,以及其建築的布局,這座寺廟有可能是皇家寺廟。根據維基百科說,甘烹碧的城牆建於1403年,玉佛寺有可能在建造城牆時已存在,或是約在同時期建造。寺廟中的建築最先是在素可泰王國時期建造,隨後的阿瑜陀耶王國時期也有進行修復與增建。現存建築中較引人注目的為位於主佛塔西邊的蒙朵(泰語:มณฑป)中三位一體的佛像,包括兩尊坐佛與一尊臥佛。據說此佛像為阿瑜陀耶王國早期作品,道恩魯尼(Dawn Rooney)稱這些佛像有獨特的甘烹碧風格,其特點是下巴窄、杏仁形眼睛、方形臉和形成眉毛的連續線條;相比之下,經典的素可泰風格為橢圓形的臉、細微的曲線、寬肩、窄腰和更男性化的特徵。

主佛塔西邊的蒙朵三位一體佛像,包括兩尊坐佛與一尊臥佛(楊正寬)
主佛塔西邊的蒙朵三位一體佛像,包括兩尊坐佛與一尊臥佛(楊正寬)

在蒙朵東邊有一座斯里蘭卡風格的佛塔,為目前遺跡中最高的建築,佛塔底部周圍有32尊大象與獅子的雕像,另外有16個放置佛像的石壁龕。寺廟的西邊有另一座佛塔,上面有大象的雕像,佛塔僅剩底座部分,上方部分已損毀。

佛塔底部周圍有32尊大象與獅子的雕像,但大都已損毀(楊正寬)
佛塔底部周圍有32尊大象與獅子的雕像,但大都已損毀(楊正寬)

二、普拉寺

普拉寺(Wat Phra That),或稱普拉泰寺、佛骨寺,位於玉佛寺東邊,規模較玉佛寺小。普拉寺與玉佛寺位於同一軸線上,表示其與玉佛寺約為同時期創立。寺廟中心為一座高大的鐘形佛塔,推測為阿瑜陀耶王國前期建造,佛塔旁有一座長方形畫廊的遺跡,為阿瑜陀耶王國時期較為普遍之風格,證明該寺廟建立於素可泰王國時期,之後在阿瑜陀耶王國時期改建。遺址旁豎立有假想復舊當年普拉寺英風的示意圖。

普拉寺及假想復舊當年普拉寺英風的示意圖(楊正寬)
普拉寺及假想復舊當年普拉寺英風的示意圖(楊正寬)

三、環象寺

環象寺(Wat Chang Rob)意思是大象環繞的寺廟,在古城區西北方的小山丘上。遺址包括一座大佛塔,大佛塔東方有一座紅土佛龕,東北方有一座佛殿,周邊有一些小型佛塔。大佛塔原本設計為方形基座,上方有鐘形佛塔。現今鐘形佛塔已毀壞,僅存基座。基座周圍有68頭大象前軀的塑像,這些塑像以紅土燒製,外層包覆灰泥。佛塔基座有大象塑像原本為斯里蘭卡人的構想,推測在14世紀時傳至素可泰王國。這個主題構想為佛教教義的實現,即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必須由強健的大象支撐,上方的佛塔則代表宇宙的中心須彌山。

環象寺(維基百科)
環象寺(維基百科)

四、臥佛寺

臥佛寺(泰語:วัดพระนอน,皇家轉寫:Wat Phra Non)在環象寺東南方,四周有紅土磚牆圍繞,依照其布局情況,應建於阿瑜陀耶王國時期。內部現存較完整的建築為一座佛塔,原本內有臥佛的大殿已損毀,現僅剩下少數柱子矗立。

臥佛寺(楊正寬)
臥佛寺(楊正寬)

五、帕西伊利亞博寺

帕西伊利亞博寺(Wat Phra Si Iriyabot)在臥佛寺北方,Phra Si Iriyabot的意思為「有四尊佛像的佛寺」。寺廟約建於14至16世紀,最初寺廟有坐佛、臥佛、站立佛、行走佛等四尊不同姿態的佛像,現僅存站立佛較為完整,僅左小臂損毀,其餘三尊佛像已嚴重損壞。

帕西伊利亞博寺(楊正寬)
帕西伊利亞博寺(楊正寬)

好不容易從日正當中開始走訪,直到踩著夕陽才完成了甘烹碧歷史公園內的五座千年佛寺遺址。周旋遺址中,會處處遇著龐然龍鍾的老樹,悄悄地告訴我說,他老人家見證著你看到的這一片一樣的天空,一樣的日月星辰,日昇日落,但是老樹更老,千年佛寺遺址則因為人類征戰、風吹雨淋,就無情地更成為廢墟般,慘不忍睹。出了大門,我又再度仔細閱讀了入口處豎立甘烹碧世界文化遺產的說明及遺址配置圖,發現所幸他已被泰國政府於1935年3月列為國家考古遺址,1953年成立重建素可泰歷史遺蹟委員會,展開遺跡調查,1961年泰國通過《古蹟、古文物、藝術品和國家博物館法》,由泰國文化部進行規劃與保護。後於1991年4月18日,由詩琳通公主殿下主持甘烹碧歷史公園開幕,至此有了政府重視積極保護,總算讓龍鍾的老樹稍事放心了吧?

管理單位在每個遺址旁豎立泰、英、日、中、法文的QR Code導覽語音及復舊後示意圖(楊正寬)
管理單位在每個遺址旁豎立泰、英、日、中、法文的QR Code導覽語音及復舊後示意圖(楊正寬)

但是對甘烹碧不知道是更具體有利,還是委屈的事是,UNESCO在1991年12月於突尼西亞迦太基召開的第15屆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泰國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時,卻將甘烹碧歷史公園委屈為「素可泰歷史城鎮和相關歷史城鎮」的一部分。害我不得不一方面為甘先生叫屈,一方面又得趕快再安排明天走訪素可泰,瞧瞧素可泰先生到底是何方神聖,竟然能壓過了甘烹碧先生?

應該是與遺址同壽的龍鍾老樹見證著遺址興衰(楊正寬)
應該是與遺址同壽的龍鍾老樹見證著遺址興衰(楊正寬)

圖/獨家報導製圖
圖/獨家報導製圖

更多《獨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