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五大暗礁?

地產 418 Views
『碳』——五大暗礁?

文/朱福山 圖片/PEXELS

暗礁一 》綠色供應鏈
再不做碳盤查,建材業可能提前出局。

根據行政院工程委員會粗估,我國公共工程的年碳排量占整體比例將近10%,相當於約27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因此,公部門的營建政策已要求碳揭露,且勢必要貫徹減碳落地。

今年起,公共工程率先要求揭露碳排強度,若是無法揭露新建工程的預估碳含量,恐將標不到政府工程,因此政府所有電子採購網,都將新增「碳含量」欄位,第一階段先要求材料業者自我宣告,未來公共工程選用材料,是否低碳排也變得很重要,並非只看價格而已。

再看民間企業,在多方監管單位要求下,首波被課徵碳費的營建材料大廠都開始啟動供應鏈減碳,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就在去年的供應商大會上,要求供應商進行碳盤查,不配合就出局,更喊出「碳是未來做生意最重要的成本」。

此外,高度響應減碳的科技產業近年在全台各地興建廠辦,也傳出開始要求營造產業相關供應鏈進行減碳的消息,像是國產就應台積電要求採用電動混凝土車,然而,隨著台灣減碳腳步向前,與上述類似的場景未來只會越來越多。

暗礁二 》碳費開徵
營建成本失控,中小建商恐出現黑字倒閉。

@commission.europa.eu

2025年開徵碳費,首波對象鎖定高耗能、高汙染的原物料生產,攤開清單,鋼筋、水泥、混凝土等與營建業息息相關的原物料全都入列,隨著當前工期越拉越長,動輒五年起跳,等同宣告目前在售、即將興建的房子都逃不掉,一定得面臨建材成本上漲的壓力。

不同於大型建商手握豐沛資金,中小建商如果不能未雨綢繆,及早因應,不排除在興建過程中,現金流因為營建成本失控受阻,甚至出現黑字倒閉,留下爛尾樓的最壞狀況。

此外,上市櫃建商受到更多政策監管,無論未來碳費如何計價,建築物在建材生產、施工、維護、拆除等階段的碳排,最終都將成為不同形式的新增成本。對此,上市櫃建商不得不開始導入碳盤查,藉此掌握企業本身的碳排究竟去哪,又該如何著手進行減碳。

暗礁三 》綠色金融
碳排恐算銀行頭上,未來建商融資條件拼減碳。

不少銀行已簽署「赤道原則」,願意承擔一定程度的環境與社會責任,將融資對象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納入授信考量,不提供資金給對環境、社會有不良影響的企業。

同時,金管會也祭出綠色金融2.0,不同於1.0版本聚焦在風電、太陽能等綠能產業的優惠放款;2.0版本延伸至授信、投資、資本市場籌資等;3.0版本更進一步擴大到金融機構碳盤查及氣候風險管理等,甚至要求放款對象必須帶動上下游一起減碳。

金融業執行減碳力道不容小覷,可從2021年的COP26《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略見一二,該聯盟試圖將全世界的金融機構都納入同一體系,並以反恐作為比喻,要用金融控制來達到降低碳排的目的。

台灣金融研究院院長黃崇哲說:「未來當所有人都不放款給某一個污染廠商,只有一家特定金融機構卻為了賺錢放款給他,要被抓到,就如同這家金融機構供給北韓、伊拉克金流一樣,會被國際抵制。」因此,金融控制確實被視作解決溫室效應的有效手段。

其中,台灣又以金管會正大力推動的「綠色金融3.0」最受關注,被視為加速推進淨零的強力武器,關鍵就在於──未來建築業碳排很可能算到金融業頭上。以一個排碳一萬噸的聯貸案為例,某銀行放款占總融資的5%,就代表500噸的碳排要算在這家銀行頭上,因此銀行將更傾向借錢給碳排較低的業者或建案;換句話說,建商減碳績效越多,未來對融資條件也越有幫助。

暗礁四 》低碳認證及能效評估
建築物未達一定等級能效,恐無法取得建照。

去年七月,公有建築強制實施「建築能效分級評估系統」,目前各地方政府已開始審查,以台北市為例,今年二月起便要求市府新建公有建築物的建築能效標示達1+等級,五月起更要求非市府所屬公有建築物比照辦理。

針對私人建築部分,北市府今年七月起將「勸導」私有新建建築物應納入建築能效評估,建管處更要求士林、萬華、內湖,以及東區等台北市四大熱區內「興建中但未取得使用執照」的建築物,在竣工前必須達到一級。

新北市去年透過民間網路交易平台,主動揭露私有建物的能源效率等級,公布節電表現優良的社區,提供給民眾購屋或租屋參考,藉此達到汰劣存優的效果;鼓勵新建物部分,則鼓勵個案做能效評估。

對於前述狀況,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表示,未來建築能效將全面法令化,未達一定等級能效的建築物是無法取得建照的。

暗礁五 》產品流通性
高電價時代,高耗能建案恐怕賣不掉。

住宅為自用市場,即便市面上已有綠建築相關法規,但在實務上,只是建商取得容積獎勵的工具之一,並沒有非蓋綠建築不可的壓力,然而黃崇哲卻點出了未來建商「不得不」興建節能、減碳建築的關鍵因素──電價。

以建築物使用長達五、六十年來看,興建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只占四分之一,剩下四分之三則是往後人們居住於建築物中,日常使用冷氣、空調、水電等設施所產生的碳排,「倘若電價繼續上漲,大家就會發現節能、減碳的建築很重要。」黃崇哲說。

相較於「綠建築」抽象、不夠科學、難以量化的複雜評量項目,以碳足跡為指標的「低碳建築」更具減少電費、水費、燃料費的直接效益。因此,未來民眾購屋將優先選擇耗能更低的建物。

不同於形而上的永續口號,每月因節能省下的各種支出更能直接打動消費者。如果民眾此時購入無視節能減碳的建案,一旦未來想要轉手,就得面臨同區域各個低碳建案的競爭,恐怕不易售出,流通性大打折扣;當市場形成共識,建商還在興建相對高能耗建築的話,都可能遭到自然淘汰。

台灣電力APP住宅用電分析功能,不僅可推算電器用電度數,還能與近似用戶的用電型態做比較。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碳』——五大暗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