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會客室/護心第一步 別忽略自己的「心跳密碼」

健康 673 Views
名醫會客室/護心第一步 別忽略自己的「心跳密碼」

文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

67歲黃先生,退休後,平日喜歡至郊區爬爬淺山,但最近這半年內自覺時不時有一些心悸及胸悶的現象,且連爬樓梯都感覺較喘,體力大不如前,原以為是年紀大了的正常表現,於是拖了一段時間才來醫院檢查,結果卻發現心臟功能約莫只剩正常人的1/2,左心室收縮分率僅剩30%,診斷為「心臟衰竭」。

但是黃先生自認平常很注重身體保養,沒察覺自己有心臟方面的毛病,於是門診幫他安排詳細的檢查,結果發現除了膽固醇偏高之外,血糖也偏高,更進一步發現幫他安排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掃描檢查發現有異常的心臟缺血變化,於是建議他進行心導管檢查,赫然發現3條冠狀動脈都有阻塞的情況,所幸不難處理,順利使用冠狀動脈氣球擴張併支架置放手術將他阻塞的血管完全打通。

不過,除了打通血管之外,24小時心電圖也發現黃先生因為缺血性心臟病變的關係,而併發有頻繁的心室早發性收縮的心律不整,因此連同心律不整的問題一併解決,並且將他的膽固醇和血糖也好好控制一番,徹底改善他的所有問題,約莫半年後,心臟功能也逐漸恢復正常的水平,黃先生也能繼續進行他所喜愛的健走、爬山活動。

一般來說,正常靜止狀況下的心跳頻率介於每分鐘60至100下,不正常的心跳模式則稱作心律不整,除了心跳不規律之外,心跳太快或太慢都有可能是心律不整發作,而此心律不整可能來自於心臟的心房或者心室。

尤其慢性三高的患者,更可能合併老年人最常好發的「心房顫動」,根據統計,在60歲以上的族群中,每100個人就會有4個心房顫動的患者,而到了80歲以上,盛行率就會提高到每10個人就會有一個心房顫動的患者。

台灣逐漸邁入老年化社會,在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提高的同時,心房顫動就會在總人口中變得越來越常見;而且一旦有了心房顫動,比起同年齡的正常人,死亡率會高2倍、中風率則高5倍之多,但有高達75%的患者平常卻幾乎沒什麼嚴重的症狀,因此不易察覺而輕忽了它的嚴重度,不得不慎。

平常心跳比較快,除了交感神經較為興奮之外,其實也可能暗示著身體有著其他問題,諸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脫水、發炎感染、貧血、甲狀腺亢進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檢查以釐清原因。大抵來說,一個人的最大運動心率為220減掉年紀,若以50歲的年紀來論,最大運動心率為170,意即每分鐘1 7 0 下心跳速率, 而此為100%運動強度的最大心跳速率。

平常我們的活動分成5個等級強度:

等級一:最低強度50-60%,例如慢走

等級二:低強度60-70%,例如快走

等級三:中等強度70-80%,例如慢跑

等級四:高強度80-90%,例如快跑

等級五:最高強度90-100%,例如衝刺跑

若當一個人在靜止、放鬆休息的狀況之下,心跳速率超過最大心率的一半以上,可能要懷疑有其他潛在的問題存在。

換個角度來看,若心臟衰竭或有其他心臟疾病的患者,一般來說,心跳速率愈快反而會造成心臟過度負荷,也會加重心臟缺氧的狀況。根據過往的國外研究顯示,在心臟衰竭的患者,若平均心跳超過每分鐘80下與平均心跳每分鐘小於65下相比,會增加將近4成的1年內的死亡率,尤其2016年的歐洲心臟衰竭指引更建議將患者的心跳降於每分鐘70下以下,因此,筆者於門診中都會建議心臟不好的患者應控制心跳介於每分鐘50至70下,但須按照每位病人的實際情況作些微調整,過猶不及。

一般而言,平常有在運動的成人,因為心臟相對會較為強而有力,尤其是年輕運動員,較常會有心跳較慢的正常現象,然而,當心臟提早退化,發生心跳過慢,甚至產生停頓的現象,更甚可能發生頭暈、暈厥或癲癇發作的情形,此時就必須專業評估是否需要置放心律調節器。

因此,在不同的生理情況下,應有不同的理想心跳速率,過快或過慢都可能暗藏著異常的生理意義。所以,平常應養成量測血壓與心跳的習慣並加以記錄,尤其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應該如此,提供醫師做更精確的判讀與處置。